世音菩萨   大势至菩萨
  大日如来  
地藏王菩萨   虚空藏菩萨

观 世 音 菩 萨

观世音菩萨   大悲咒
观自在菩萨   六字大明咒
唵嘛呢叭咪吽, om mani padme hum
(梵文:ॐ मणि पद्मे हूँ)

讚觀音偈 ~ 唱誦版

观世音菩萨(梵文:अवलोकितेश्वर,Avalokiteśvara),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,玄奘新译为观自在,中国每略称为观音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智慧的象征,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,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,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。佛经上说,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,他在无量国土中,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。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。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,[1] 也是一生补处法身大士,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,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[2] 
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,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,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,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,对不同的众生,便现化不同的身相,说不同的法门[3] 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,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。在中国的广台湾[4] 以及南洋华侨间,观音信仰极为普及,所谓“家家阿弥陀,户户观世音”。浙江舟山群岛,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。
观 世 音萨 的
大悲心陀羅尼
六字大明陀羅尼 不珣太子 童子發願 普門品序
尋聲救苦. 脫火難 尋聲救苦. 脫水難 尋聲救苦. 脫風難 尋聲救苦. 脫賊難
尋聲救苦. 脫鬼難 尋聲救苦. 脫刑難 滿願送子 化身救度

影响
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,祂们以大慈悲心,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,重入世间教化救苦。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;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。观世音菩萨是东亚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,在各种大乘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像也最为常见,而且种类繁多,变化极大。观世音菩萨是中国民间信仰所崇信的“家堂五神”的首尊,台湾民众常将之绘制于家堂神画“佛祖漆”上,与自家所祀神明一同,晨昏祭祀。佛教的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广大,世间众生无论遭遇何种灾难,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,菩萨即时寻声赴感,使之离苦得乐,故人称“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”,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萨,有“家家阿弥陀,户户观世音”的赞誉。

 

陈悦救助

学会放下 常乐我净

俄罗斯贵族灵性附在身上30多年终得解脱

古代亡灵要360张小房子

全身瘫痪 前世因今世果

八度空间电视台华语新闻报导

大乘经藏 

·     中国多用观世音来称这位大菩萨,主要是因为《法华经普门品》的盛行,我国通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。普门品的盛行,最早是五胡乱华时代的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害了一场大病,正在群医束手,百药罔效之际,来自印度的昙无谶,劝他诚诵普门品。沮渠蒙逊遵照指示去做,真的使他不药而愈。因此国主在国内广弘普门品。《普门品》宣说,如果众生在受苦之时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观世音菩萨就能让其得到解脱。[6] 

·     悲华经》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,他有一千个儿子,长子名不眴,他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,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,如果他能够忆念我,称念我的名号,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。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并命名观世音。[7] 

·     不空三藏所译出的密教《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》中认为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),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,在西方清净佛土中,他即现佛身。但在五浊恶世中,他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。

·     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载,观世音菩萨亦称观世音自在、捻索、千光眼,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,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,名为正法明如来。然以大悲愿力,以菩萨行广度众生。[8-9]   

觀世音菩薩到底是什麼人
觀音菩薩是否真有其人

民间杜撰

正因为观音普遍地受到广泛欢迎,中国民间也就出现了以观音菩萨为题材的小说,最有名的便是一部《观音得道》又名《大香山》的传奇小说。这部小说的内容是,有一位妙庄王,生了三位公主,大公主爱文才,招了一个文驸马,二公主爱武才,招了一个武驸马,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,仁孝贞洁,慈悲爱物,舍己为人,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。这个故事并不为正统佛教典籍所载,也不被佛教所承认。妙善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师《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》,其中提到他曾经听说观音过去是妙善公主。[10] 《隆兴佛教编年通论》卷13完整记载了这一传说。[11]  

尊号义释

观世音菩萨(梵文:अवलोकितेश्वरAvalokiteśvara[12] 两种最通用的译法是:观世音菩萨,观自在菩萨。
 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旧译,[13] 玄奘新译为观自在,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。中国每略称为观音。[14-16]    

观世音

自修义:观世音,是《楞严经》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,是耳根不向外闻,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,由此达到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的境地。佛教认为,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,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,所以生起烦恼并促成恶业,从而受轮转生死的苦报。而观察分析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,能不受所动,达到如如不动大解脱境。《楞严经》中,观世音菩萨自述了得名的原因,他说自己正是因为达到了观世音的修行境界,被当时的如来所赞叹并赐名观世音[17] 

度他义:观世音,指的是这位菩萨能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并救拔其苦。《法华经普门品》说,凡有众生,若在苦恼之时,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,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,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,所以叫做观世音。[6] 悲华经》中说,宝藏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功德,所以赐名为观世音[18] 

观自在

特指:Avalokiteśvara玄奘认为含观照纵任之意,即观照万法任运自在Avalokitaiśvara自在,意为众生所见之主,所以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,可见於《般若心经》。[19] 太虚大师认为: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,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,而达到观自在境界,所以能救苦救难。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、为,所以不能照见五蕴皆空。而真正做到无人无我,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,这样则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,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,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。[20] 

通指:观自在菩萨,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,不一定特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。菩萨依德立名,有某种特殊功德,即名为某某。如《华严经》中便出现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。印顺法师依此认为,谁有观自在的功德,谁就可以名为观自在。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,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。自在指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,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。佛经上说,八地以上的菩萨, 得色自在、心自在、智自在,是菩萨的观自在者。所以凡是菩萨登地,通达真理,断我法执,度生死苦,即可名观自在。而《心经》开头的观自在菩萨,便是依此义而言的。[21] 

观音道场

典载的道场
西方极乐世界(实报庄严土):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辅弼,所以他的根本道场,是西方极乐世界。《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》说,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位居补处的大菩萨;[22] 悲华经》说,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入灭后继承佛位;《大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世音受记经》等也说,观世音菩萨常住极乐世界,师承并辅助阿弥陀佛。《观无量寿经》说,观音菩萨宝冠戴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诸圣众共同迎接众生到极乐世界。

南印度普陀山(方便有余土):补怛洛伽山。梵文:Potalaka,又译布怛落迦山、普陀洛迦山,简称为普陀山,义净译名海岛山,或小白华山,又名光明山。在此娑婆世界,南印度海边普陀落伽山,是观世音菩萨的古道场,《华严经》说,光明山(Potalaka)有菩萨叫观世音。[23-24]   《华严经探玄记》说,光明山在南印度南边,山上的花草树木常有光明,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光明的示现。[25] 《千手经》提到释迦牟尼佛曾在补陀落山,而此地是观世音菩萨道场。[26] 大唐西域记》说,观自在菩萨居住在环境危险的布呾洛迦山(Potalaka),而有人不顾危险前往求见菩萨。[27] 

佛曲分享-觀音菩薩偈

传说的道场

浙江普陀山:浙江定海普陀山,本名梅岑,受《华严经》补怛洛迦的影响,改名为“普陀山”。古时我国与日本高丽新罗等诸国来往,多以为此岛为转站等候风信扬帆。唐宣宗大中十二年(858),来华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锷,在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,想带回日本供养。慧锷四明浙江宁波境内)出海,当船经过舟山群岛时,被狂风恶浪阻住了归程,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花,船不能前航,被迫将圣像留在岛上结庐供奉。[28-29]   观世音菩萨与此岛有缘,朝拜的人日渐多了起来,终更名为普陀山,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。

现在的普陀山洛迦山,是属于舟山群岛的两个小岛。普陀山的面积为11.82平方公里,呈南北走向,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,最高点为佛顶山白华顶,海拔288.2米。现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布于全岛各处,其中以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,并称为三大寺,其余尚有梵音洞紫竹林、福泉庵、梅福庵杨枝庵、大乘庵、广福庵圆通庵、海澄庵、祥慧庵等较为知名。
西藏普陀宫:西藏拉萨的“普陀宫”(即布达拉宫),也被视为观音化身处。布达拉之得名,同普陀山得名一样,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。

究竟的道场

 
观世音菩萨,并不说有固定道场。佛典说观世音菩萨往劫中久已成佛。虽安住常寂光土,而以大悲垂形实报土和方便土;虽常侍阿弥陀佛,而在十方界普现色身广行救度(同居三土)。观世音菩萨为令众生投诚有地而示迹普陀,并非只在普陀不在他处,而是“无刹不现身”。《普门品》宣说,观世音菩萨普随一切众生根性施行解救,而不独立一门。“普门”即普遍通达,法力广大无边。若菩萨只在南海,则不称为普门。印光大师认为,观世音菩萨的普门救度,犹如一月投影万川,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,也皆现全月。但如果水昏暗波动,月影便不能分明。众生的心如水,如果心不志诚,便难蒙救护。[30] 
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,到处行慈运悲,以此大悲行愿而救度众生,广做佛事。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、大愿大力,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,所以观世音菩萨乃是大悲为道场。太虚大师说:“清净为心皆补怛(即普陀),慈悲济物即观音。”[31] 哪里有虔诚的观音信仰,哪里有菩萨的广大慈悲,哪里就是观音道场。佛法认为,以无住为本,方可建立一切法。法无处不在,观世音菩萨以无所住而行大悲救度众生。其大智大悲,并没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区别,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住且无所不在的。

无相之相
在大乘佛法所强调的“缘起性空”思想下,佛身甚至菩萨身除了有肉眼所感受的色身外,真正的佛身或菩萨身是“法身”,“法身”没有任何肉体的物质涵义而属于抽象概念。“法身”和“缘起性空”义理认为,观世音菩萨无论他的化身如何变幻无穷成千上万,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;甚至观世音原来的大菩萨本相,也同样不是真实“法身”而归于空幻不可得。对于这样一种性质,大乘佛教通常以“无”或“非”等表示否定的符号加以概括,观世音菩萨的“真实相”等于“无相”或“非相”。同时,能够见到这样的“无相”才是见到真正的佛菩萨。《楞严经妙心疏》便认为,说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都是错误的,观世音菩萨的种种应化身都不是真实的,而他的真像是“寂灭相”。《金刚经》更是否定如来三十二相的真实性: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,同样的,若能见诸相非相,也即是见观世音菩萨。

行慈运悲
劝念观音
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,表示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行。三界火宅,众生心中充满热恼。观世音菩萨能体察众生的苦痛,时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世间,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。众生信仰观世音菩萨,即渴求菩萨的甘露水,息灭内心的热恼。佛教劝诫,观世音菩萨确有令众生热恼变清凉的甘露水(甘露又喻佛法涅槃解脱之道),如时时虔诚的礼念观音,能得菩萨的悲心救护。
因为观音信仰所普遍存在的功利交换心理,佛教认为信仰观音应真心恳切,而不是苦难当头才临时抱佛脚。只有平时忠实真诚,才能和菩萨大悲愿力相应。唯有平时奉行菩萨言教,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资粮。好比人在病时信任医师诊治,一旦病好就完全忘却医生嘱咐,这样自然不会有长久健康。不但生病时需要疗养,无病时更需维持和促进健康。信仰观音菩萨,也应在平时忠实奉行。这样才能常得杨枝甘露的灌洒,常得没有热恼的清凉。

劝行大悲
观世音菩萨行大悲,也教众生修大悲。他在大悲行中自利利他,积集无量功德而得究竟解脱。佛教承诺,若至诚奉行菩萨言说,能解脱现生苦恼,获得人生应有福乐。若累世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萨的无边功德。 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,是不可思议的。《华严经》中善财童子请教观世音菩萨如何修学菩萨行,[45] 观世音菩萨对他说:在无量法门中,我修学了大悲行解脱门。起初我渐渐的学行大悲,经过长久学习后,终於深入大悲法门广度众生,成就无边的清净功德,而得无上解脱。善财!我行大悲的一贯目的,在于解除一切众生的苦痛,救护他,使他们免除怖畏。
佛教告诫众生,欲得菩萨护念,无有恐怖,应修学菩萨的大悲法门。行大悲者凡见人类的苦痛,能平等予以同情,愿拔除其苦;再能平等同情一切众生,即是菩萨的悲心。佛教认为悲心是每一众生本来具有的,但众生心境狭隘,不能扩大同情成为大悲心。众生被烦恼所惑,被自私情见所围,不能现起平等悲心。常人以为自己与亲属朋友才有关系,根据佛法的缘起义说,人与人甚至与他道的众生,无始以来都曾有过密切关系。能作如是观,自能同情一切众生,成为平等的悲心。

佛法根本
大乘佛教极为强调悲心,视悲心为佛法的根本。《佛说法集经》中观世音菩萨说:“菩萨若行大悲,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。”因为大乘的发菩提心,广度众生,就是“菩提所缘,缘苦众生”的悲心发动。悲心人皆有之,而没有菩萨的广大,但能通过不断修学发挥悲心,成为无穷的深广。没有悲心所修的功德是人天果报或小乘功德。若具有悲心,一切修行都是成就果德的因缘。所以经中总是说“大悲为上首”。[47] 一切清净功德都以大悲为领导。扩大同情而成为菩萨的平等悲心,凡夫似乎不易做到。若能以缘起正观,观察人与人间的关系,则不难发现到自身与众生的关切,而能体察一切众生的苦痛。这是大乘佛教极为重要的价值观,也是诸大宗派的共识。

大 慈 大 悲
真正的慈悲 慈悲有四种
「慈悲」跟「愛」的差別 心存慈悲心,外顯歡喜相
慈悲心永恆真愛,平常心一切對待 用感情的慈悲,肯定出禍害!


西方三圣


东方三圣

www.guanyinpusa.org
Copyright@2014 - Malaysia
Email:  jack@dizangpusa.org
Mobile:
  +60123220300